發(fā)布時間:2025-05-15 02:30:59
出自唐代白居易的《琵琶行》
解釋:門前車馬減少光顧者落落稀稀,自己的年歲大了我只得嫁給商人為妻。
賞析:此句寫琵琶女悲慘的際遇,感慨琵琶女的身世,抒發(fā)與琵琶女的同病相憐之情。
創(chuàng)作背景:
元和十年(公元815年)六月,唐朝藩鎮(zhèn)勢力派刺客在長安街頭刺死了宰相武元衡,刺傷了御史中丞裴度,朝野大嘩,藩鎮(zhèn)勢力又進一步提出要求罷免裴度,以安藩鎮(zhèn)“反側”之心。白居易上表主張嚴緝兇手,有“擅越職分”之嫌;而且,白居易平素多作諷喻詩,得罪了朝中權貴,于是被貶為江州司馬。司馬是刺史的助手,在中唐時期多專門安置“犯罪”官員,屬于變相發(fā)配。這件事對白居易影響很大,是他思想變化的轉折點,從此他早期的斗爭銳氣逐漸銷磨,消極情緒日漸增多。元和十一年(公元816年)秋天,白居易被貶江州司馬已兩年,在潯陽江頭送別客人,偶遇一位年少因藝技紅極一時,年老被人拋棄的歌女,心情抑郁,結合自己仕途遭遇,用歌行的體裁,創(chuàng)作出了這首著名的《琵琶行》(原作《琵琶引》)
賞析:
這是一首膾炙人口的現實主義杰作,全文以人物為線索,既寫琵琶女的身世,又寫詩人的感受,然后在“同是天涯淪落人”二句上會合。歌女的悲慘遭遇寫得很具體,可算是明線;詩人的感情滲透在字里行間,隨琵琶女彈的曲子和她身世的不斷變化而蕩起層層波浪,可算是暗線。這一明一暗,一實一虛,使情節(jié)波瀾起伏。它所敘述的故事曲折感人,抒發(fā)的情感能引起人的共鳴,語言美而不浮華,精而不晦澀,內容貼近生活而又有廣闊的社會性,雅俗共賞。
此詩通過對琵琶女高超彈奏技藝和她不幸經歷的描述,揭露了封建社會官僚腐敗、民生凋敝、人才埋沒等不合理現象,表達了詩人對她的深切同情,也抒發(fā)了詩人對自己無辜被貶的憤懣之情。
首詩的藝術性是很高的。
其一,他把歌詠者與被歌詠者的思想感情融二為一,說你也是說我,說我也是說你,命運相同、息息相關。琵琶女敘述身世后,詩人以為他們“同是天涯淪落人”;詩人敘述身世后,琵琶女則“感我此言良久立”,琵琶女再彈一曲后,詩人則更是“江州司馬青衫濕?!憋L塵知己,處處動人憐愛。
其二,詩中的寫景物、寫音樂,手段都極其高超,而且又都和寫身世、抒悲慨緊密結合,氣氛一致,使作品自始至終浸沉在一種悲涼哀怨的氛圍里。
其三,作品的語言生動形象,具有很強的概括力,而且轉關跳躍,簡潔靈活,所以整首詩膾炙人口,極易背誦。諸如“千呼萬喚始出來,猶抱琵琶半遮面”;“別有幽情暗恨生,此時無聲勝有聲”;“門前冷落車馬稀,老大嫁作商人婦”;“夜深忽夢少年事,夢啼妝淚紅闌干”;“同是天涯淪落人,相逢何必曾相識”,等等都是多么凝煉優(yōu)美、多么叩人心扉的語句啊