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2025-05-12 21:03:57
景頗族喪事舞蹈在成人去世時,親朋會立刻前往死者家,進(jìn)行慰問與哀悼,并在室內(nèi)跳舞。這種活動通常持續(xù)多日,以表示對逝者及其家屬的尊重與關(guān)懷。景頗族喪事舞蹈種類多樣,如《戈奔》、《榮東戈》和《金在在》?!陡瓯肌芬阅信畬Τ问?,邊歌邊舞,唱詞多頌揚逝者的品德。舞者手持木棍,以鑼伴奏,動作展現(xiàn)男耕女織,紀(jì)念逝者生前的辛勤?!稑s東戈》為室外儀式舞蹈,領(lǐng)舞者手持長槍,眾人手持木棍或樹枝,為逝者驅(qū)鬼開路,隊形與行進(jìn)有嚴(yán)格規(guī)定,由有經(jīng)驗者領(lǐng)舞,伴以鑼聲?!督鹪谠凇吩谀竟陌樽嘞拢硌菡吲鴺淙~編織的衣裙,臉上涂上煙,手持木棍,裝扮為鬼領(lǐng)舞,眾人揮舞刀具或棍棒跟隨。舞蹈時,逝者家屬向舞者贈送金錢,以祈求消災(zāi)祝福。
土家族喪事舞蹈在老人去世后,一般停柩2-7天,期間舉行《跳喪》(也稱為《打喪鼓》)。此舞僅由男性表演,根據(jù)場地大小,可由2人至多人輪流起舞,一人擊鼓伴奏。舞蹈動作多源自對禽獸或勞動的模擬,通過強(qiáng)烈的胯部左右擺動和腿部起伏顫動,形成獨特的風(fēng)格與韻律,富含濃郁的民族特色。
哈尼族喪事舞蹈在老人去世時,舉辦《莫搓搓》喪禮。在停柩期間,晚輩親屬圍繞尸體唱挽歌,各地親友攜帶食物前來吊唁,眾人圍繞喪家的房屋跳《莫搓搓》舞。舞蹈時拍手蹲跳或手持扇子起舞,伴奏樂器包括笙、弦、鼓等。
基諾族喪事舞蹈在老人去世時,跳《司秋》或《軟篾舞》,未婚青少年死亡時,則跳《司門》舞?!端厩铩吩谒勒叻壳暗目盏厣吓e行,男女各自拉手成一圈,面對圓心雙手甩動,向右橫移腳步,邊歌邊舞?!盾涹琛吩谖葜械幕鹛吝呥M(jìn)行,一人敲擊竹制地板,另一人在地板上跳躍。《司門》則在屋外舉行,不限男女人數(shù),可互牽手,動作類似《司秋》但樂曲不同。
佤族喪事舞蹈在老人去世后,在停柩期間,由婦女在家中跳《舂臼舞》。表演者2人或4人圍繞臼而立,各持舂桿,互相擊打臼槽或舂桿而舞。瑤族喪事舞蹈在舉辦喪事時請“師公”表演《金瓜鉞斧舞》和《三元舞》等。巫師舞動金瓜和鉞斧,含有驅(qū)鬼之意。“三元”是瑤族信仰的諸神中的三位武將,巫師們在表演《三元舞》時,有為逝者整理衣褲、梳妝等動作,含有慰藉亡靈使其平安升天的意義。
羌族喪事舞蹈有許多古老的喪事舞蹈,一般老人去世后要跳《葉龍》、《莫爾達(dá)沙》、《喪舞》和《懮事鍋莊》。《葉龍》由巫師模擬各種精怪,表演顛腳碎步行走、雙手伸直抖動等恐怖動作,眾人則手持各種武器圍繞死者或火塘而舞。《莫爾達(dá)沙》也稱為《皮鼓舞》,常在葬禮的第二天舉行,舞者左手執(zhí)單面大鼓,右手執(zhí)彎形鼓槌和鐵響板,節(jié)奏由慢到快,常有前后左右的深蹲大跳動作,動作多源自模擬貓的動態(tài)?!秵饰琛芬卜Q為《盔甲舞》,由兩個領(lǐng)舞者各率一橫隊,戴盔披甲,領(lǐng)舞者頭盔上插有羽毛,肩掛肩鈴,眾人手持弩、戈,唱著出征或凱旋的古老歌曲,表現(xiàn)戰(zhàn)斗的情景。《懮事鍋莊》是在喪宴后,眾親友在室外曠場上表演的一種集體舞,動作較為豐富,突出特點是以足踏地,雙膝微顫。歌唱的內(nèi)容主要頌揚逝者生前的品德和親友對逝者的懷念。
傈僳族喪事舞蹈在老人去世后,家族成員和親友攜帶酒肉至死者住處吊唁,晚上舉行《哭歌》。參加舞蹈者各持一根木棍,圍成兩個圈,舞者用力跺踏地板,邊唱邊跳。出殯時,有3-5人舞刀開路,以驅(qū)鬼。
仡佬族喪事舞蹈在老人去世時要跳《打戛》或《踩堂舞》?!洞蜿酚?名男子表演,手中各執(zhí)刀、金錢棍、鐵環(huán)等,舞蹈動作以手部和肩部的扭動為主,邊歌邊舞?!恫忍梦琛吩窃谌朐釙r人們在墳地所跳的舞蹈,傳說是為踩實墳土和踩死毀壞棺木的螞蟻而跳,后改為在堂屋中進(jìn)行,以蘆笙和哀歌伴舞。
阿昌族喪事舞蹈在舉辦喪事時,由“魔桃”(巫師)帶領(lǐng)親友跳《蒙直腔舞》?!澳摇鄙肀抽L刀,手執(zhí)錦雞毛和扇子,邊唱邊舞,動作多下蹲、踢腿、踹腳等,十分剛健。
仫佬族喪事舞蹈在老人去世時,舉行《做齋》儀式,請“道公”誦經(jīng)歌舞。舞動時以手擊鼓或敲鑼,有的戴面具,扮成各種“文神”和“武神”,以示為逝者超度亡魂。
怒族喪事舞蹈在男子去世后,要吹響竹號通知親友,并由巫師帶領(lǐng)親友中的男性唱《哀調(diào)》,眾人互相牽手,邊歌邊舞。送葬時由3位老人揮舞長刀在靈前開路。
云南東北部的族喪事舞蹈在老人去世后送葬時,從親友中選出5-7人,手執(zhí)馬鈴唱《孝歌》,邊唱邊舞。居住在云南楚雄自治州的族,在舉辦喪事時,要表演《熱波比》(也稱為《花鼓舞》)。舞蹈前,先唱送葬歌,然后由1人手執(zhí)龍頭指揮,4人腰旁掛鼓,隨著鑼、鈸等打擊樂器的伴奏,擊鼓而舞。
水族喪事舞蹈在老人去世后的停柩期間,喪家設(shè)“歌堂”,請親友唱酒歌,跳《銅鼓舞》和《蘆笙舞》。舞蹈動作以腰部的扭動帶動臀和腿而動,動作變化幅度較大,具有靈活、剛健的特色。佬族喪事舞蹈在老人去世時,舉行《做齋》儀式,請“道公”誦經(jīng)歌舞。舞時以手擊鼓或敲鑼,有的戴面具,扮成各種“文神”和“武神”,以示為逝者超度亡魂。
擴(kuò)展資料
中國各少數(shù)民族在喪葬活動中的各種特定形式的舞蹈。流傳這種舞蹈的少數(shù)民族﹐主要分布在中國的西南和中南地區(qū)﹐有景頗族﹑土家族﹑哈尼族﹑基諾族﹑佤族﹑瑤族﹑羌族﹑僳族﹑仡佬族﹑阿昌族﹑佬族﹑怒族﹑彝族﹑水族等少數(shù)民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