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2025-05-18 16:39:51
東花園占地3000多平方米,是耦園的精華所在,山池主景列中,周圍環(huán)以亭廊樓榭,呼應(yīng)主景,整個布局疏密得體,錯落有致,隨處可見精妙佳構(gòu)。
東花園主體建筑是一組退居北端、跨度40米的重檐樓閣讀書樓建筑,樓前有月臺,樓中有天井4處,整個造型氣勢雄偉。樓中間設(shè)大廳三間,下名“城曲草堂”,上名“補(bǔ)讀舊書樓”,裝修陳設(shè)氣度不凡。
城曲草堂為重檐二層樓廳,正對黃石假山,橫跨整個東花園北端,高大宏敞。樓下居中三間懸額“城曲草堂”,面積約70平方米.
堂前檐下為回廊,東西貫通,廊前上置回紋掛落,下置木雕欄桿,花結(jié)雕飾山石牡丹,方磚鋪地。耦園居城東北隅,園外城墻盤曲,與園景意合,故以此命名。
城曲草堂步柱間明間置長窗6扇,兩次間下置裙板上為和合窗三排。明間前步柱處有紗槅兩扇分置兩側(cè),紗槅之間上方有葵式萬川飛罩一架,中雕收翅蝙蝠銜磬連雙魚紋雕飾。
主間與兩次間以裙板及和合窗分隔,兩次間后面各有長窗6扇,長窗后面均有木制樓梯,可供登樓。明間后部為7扇屏門,窗芯嵌有山水條幅,組成一幅山水通錦。兩次間內(nèi)窗芯上則嵌有書法12幅。
補(bǔ)讀舊書樓為城曲草堂上層的樓廳,是園主舊時讀書之所?!把a(bǔ)讀舊書”出自陶淵明詩句:“既耕亦已種,時還讀我書。”表達(dá)了園主夫婦向往著讀書學(xué)習(xí)式的隱居生活。
補(bǔ)讀舊書樓樓面闊三間,面積約70平方米,樓內(nèi)樓板、裝折均為杉木,南面木格半窗,明間北面向后凹突,上置回紋掛落,東、西次間北面各置6扇木板門供出入。樓區(qū)東端略向南突,呈曲尺形,上層名“雙照樓”,下層名“還硯齋”。
雙照樓三面臨窗,面南而立,可得日月雙照,是全園賞景佳處?!半p照”取晉代王僧儒《懺悔文》“道之所貴,空有兼忘;行之可貴,其假雙照。”“照”是“明”的意思,“雙照”指園主夫婦雙雙明道。
雙照樓樓面見方,卷棚歇山頂,面積65平方米,內(nèi)頂部為中間向上凹入的木制吊頂,東、南和西三面臨空置窗,北面為杉木板墻,樓西面有一通道與補(bǔ)讀舊書樓相通。因三面臨窗,故能同時見到日月之光照,也是雙照之意。
城曲草堂兩側(cè)有廊環(huán)抱,東名“筠廊”。廊中有半亭,亭壁有《掄元圖》碑,上有沈氏夫婦跋文。是圖因出自清初著名書法家王文治之手而彌足珍貴,加園主夫婦真跡其上,益顯此碑的珍貴。
筠廊位于東花園東側(cè),起自雙照樓下還硯齋的東南口,南連望月亭,止于吾愛亭。在望月亭處廊上有木制方匾,題額“筠廊”兩字。廊伴植叢竹,新竹稱“筠”,故名筠廊。
筠廊是半廊,倚墻而建,全長約30米,隨形拐折5處,設(shè)有漏窗6扇,廊下有園內(nèi)外水道相通。廊內(nèi)保存了園主夫婦題跋的《掄元圖碑》真跡。
筠廊與對面的樨廊成為對景。廊曲折南延,與望月亭和吾愛亭相接,廊外伴植叢竹。望月亭位于東花園還硯齋南筠廊北端,與吾愛亭分處廊兩端,為筠廊向西突出的一座方形建筑。
望月亭卷棚歇山頂,面積約7平方米。南、西、北三面為和合窗,下部為磚細(xì)矮墻,筑于石基之上。為觀賞受月池中月色美景,也因此而得名。
儲香館位于城曲草堂西側(cè),是草堂西延的重檐平屋,面積約20平方米,東、西為墻,南、北下為裙板,上置和合窗三排,南、北各有一門,南門供出入,北門通向館內(nèi)小室。
舊時是園主后裔讀書授學(xué)之所。館前庭院內(nèi)遍植叢桂,每至秋高氣爽的季節(jié),桂花爭相綻開,滿室留香,故而得名。又隱喻勸勉子孫勤奮學(xué)業(yè),尊重科名,他年蟾宮折桂之意。
安樂國位于城曲草堂東次間之隔壁,還研齋東北,是一較為僻靜安逸之所,為一單間,面積約40平方米,內(nèi)鋪杉木地板,西壁及頂部為杉木板壁,東、南側(cè)為下裙板上和合窗,北面為矮墻半窗。
其南有廊與城曲草堂南廊連通,向東折南即通還硯齋,但廊在此不開口,即不能單獨(dú)出入?!鞍矘穱本褪前矘犯C之意,指安逸的生活環(huán)境。
在安樂國東南面,望月亭之北,城曲草堂東延部分為還硯齋。齋陳設(shè)極雅,是園主的書齋。據(jù)清俞樾題匾跋記載,園主曾祖曾用一硯,久已失之,后被園主復(fù)得,故以“還硯”命齋名。
還硯齋面積約45平方米。齋內(nèi)以一圓形銀杏木落地罩將齋分隔成南北兩間,方磚鋪地,杉木頂,東、北墻為杉木板壁,西側(cè)銀杏木槅扇外,有走道通往安樂國,落地罩、槅扇雕刻精美。南面為和合窗,外為走廊,向東南方延伸可通往望月亭,向西北延伸可通往城曲草堂。
過儲香館即為樨廊,廊外伴植木樨林?!伴亍敝改鹃?,即桂花。廊的始點上方有磚制題額“樨廊”兩字。廊間漏窗共計19扇,拐折10處,以儲香館一帶居多,與東花園東側(cè)的筠廊形成對應(yīng)。
樨廊南與“藤花舫”和“無俗韻軒”相連,爾后曲折延伸,過月洞門及半亭,直至園東南隅之樓閣,總長約100米,使得全園建筑散而不斷,呵成一氣。
便靜宧位于耦園東南角樨廊終點。坐東朝西,面積約40方米。其東、南面為墻,北、西為欄桿裙板和冰凌紋半窗,方磚鋪地,西側(cè)之南置長窗兩扇供出入?!氨沆o”即入靜之義,“宧”為東北之方位,因耦園在蘇州城之東北方位,故稱之。是園主入靜悟道之場所。
便靜宧上即為聽櫓樓。聽櫓樓系重檐樓閣建筑,為卷棚歇山頂,面積約40平方米。除戧角處作纏枝花紋瓦飾外,其山花處塑大鵬展翅騰飛狀。樓上北、東、西三面置木格半窗,可分別觀賞園內(nèi)外景色。
西側(cè)有木質(zhì)樓梯,向西可通往“魁星閣”。此樓位于東花園東南隅,臨近城壕,外隔婁江,可聞陣陣搖櫓之聲,故名。
魁星閣與聽櫓樓兩樓間有閣道相通??情w為重檐樓閣建筑,卷棚歇山頂,面積約20平方米。“魁星”為我國古代天文學(xué)中二十八星宿之一,俗稱“奎星”,主宰文章興衰之神。舊時讀書人極為崇敬,為園主崇祀場所。
魁星閣戧角上為雙牡丹花紋飾,下為雙桃紋塑飾。向北突出于樨廊外,底層?xùn)|、西、北三面為木板上置和合窗,窗格做冰凌紋,樓梯架沿廊貼墻處。樓閣內(nèi)東、北兩面置半窗,可觀東花園之景。
無俗韻軒位于是東部最西側(cè),與樨廊矮墻坐檻相隔,坐南朝北,自成一院,為舊時女主人書房。軒闊三間,面積約55平方米,硬山頂,正屋頂部作船篷軒。
軒北帶廊,頂部作一枝香軒,柱間有掛落,廊下以一塊平坦的太湖石作為階石,廊東通樨廊入東花園,西連載酒堂。
無俗韻軒明間開4扇長窗進(jìn)出,兩次間為木板半墻和合窗,上置冰凌紋風(fēng)窗。軒東側(cè)磚墻上辟一海棠形窗戶,窗芯居中飾木制田字格,四周“卍”字花格。其外墻飾以大片磚細(xì)墻面,窗兩側(cè)磚刻隸書對聯(lián):
耦園住佳偶;
城曲筑詩城。
橫額:“枕波雙隱”。此對聯(lián)系園主沈秉成夫人嚴(yán)永華所撰。
廊墻上數(shù)十處漏窗造型各異,亦很精美。軒南側(cè)每間辟一窗,窗外花圃原為耦園之菜園。
山水間位于東花園受月池南端,魁星閣正北,與雙照樓隔水相望。北半部凌空于水上,為一水閣,卷棚歇山頂,南北通透,四周圍廊,面積約70平方米。四角飛檐高翹,裝飾精美。兩歇山塑有“松鶴”“柏鹿”浮雕,廊四周置“吳王靠”。
閣內(nèi)南側(cè)置有大型雞翅木雕落地罩,跨度4米,高3米。雙面鏤雕松、竹、梅“歲寒三友”圖案,雕藝精湛,傳為明代遺物,為耦園的鎮(zhèn)園之寶。
北側(cè)有紗槅3扇,雕飾牡丹、葫蘆圖案?!吧剿g”為清代翰林院侍讀學(xué)士沈荃題匾,因值山水之間,故得名。
西花園則以湖石構(gòu)景,舒展綿延,主要建筑有織簾老屋、長方廳、藏書樓、鶴壽亭和方亭。其中,織簾老屋書齋為整個西花園的中心,將西花園分隔為東、南、北不間斷的3個院落。
織簾老屋面積約165平方米,硬山頂,屋架高大,門宕和窗宕及窗臺均為磚細(xì)構(gòu)筑。屋為鴛鴦廳式,屋內(nèi)由六扇屏門和飛罩分隔為前后兩部分,可稱之為前堂和后堂。
鴛鴦廳形式南廳陽光充足,常在冬春時使用,北廳無日光直射,較為涼爽,常在夏秋時使用。
屋子頂部作船篷軒,南、北長窗都以銀杏木雕作,上部作回紋宮式,花結(jié)處雕梅、蘭花朵狀構(gòu)件。前堂東、西側(cè)墻上辟上下扁長的八角形窗框,內(nèi)裝精細(xì)窗格。后堂兩次間北墻開矩形大窗,也飾以精細(xì)木雕窗格。
“織簾”表達(dá)了園主向往織簾勞動、躬耕讀書的理想隱居生活。織簾老屋屋南有一約30平方米的月臺,月臺前二級臺階與園內(nèi)通道相連。
再往南還有一座湖石假山,小巧玲瓏,峰巒絕壁,山洞蹬道一應(yīng)俱全,山間散植喬木,老樹參天,與東花園的黃石假山遙遙相對。
在湖石假山之南為長方廳。長方廳坐北朝南,臨近園墻。面闊三間,面積約70平方米,因形似長方形俗稱“長方廳”。
此廳體量不大,但構(gòu)筑精巧,中間南北各有長窗供出入,兩次間都是半窗,東西側(cè)墻各開有一個六邊形的木格漏窗,窗下各置一方桌,桌上置金磚一塊,兩次間各置紅木椅、幾。長方廳前有小庭院,辟耦園西門。
織簾老屋屋西北另有耳房一間,作為織簾老屋的輔房使用?!翱椇熇衔荨敝畺|為三進(jìn)平房,其中一二進(jìn)有耳房,南面有墻門,門前隔走廊為一歇山頂方亭,南向,與“織簾老屋”比鄰,為正方形,外觀精巧,質(zhì)樸而輕快。
方亭面積約30平方米,因形似方形故稱之為“方亭”。內(nèi)側(cè)梁架明露,為圓作船篷軒式。亭北為墻,南為長窗8扇,長窗上半部為三格抹角方框?qū)m紋,下半部為素面裙板。東、西兩面上部為和合窗三排,下部為木欄桿加板墻。
亭東走廊中有西向歇山頂半亭一座,額“鶴壽亭”,其依墻而建,位于西花園最東側(cè),古樸素雅。廊壁有磚細(xì)花窗,在蘇州各園中見之不多。
鶴壽亭為卷棚歇山頂,梁架明露,為圓作船篷軒式,面積約20平方米。南、北通廊道,以檐柱辟為三間,明間較闊,可供出入西花園,南北兩次間下有木欄桿,上方有回字形掛落裝飾。南北兩側(cè)墻面各有一橢圓形漏窗,圖案為同心雙環(huán)形似旋轉(zhuǎn)狀的水花紋磚雕。
沈秉成當(dāng)年任鎮(zhèn)江知府時,曾得《瘞鶴銘》拓片,較其以前所藏的數(shù)種《瘞鶴銘》拓片多出“壽鶴”兩字,其上又有清人吳偉業(yè)款識,故取名為“鶴壽亭”。
“織簾老屋”之北為一庭院,院北即藏書樓。園主夫婦曾有“萬卷圖書傳世富,雙雛嬉戲老懷寬”之詩句,可知當(dāng)年曾收藏過大量書籍。
藏書樓為上下兩層,建筑面積約380平方米。樓東西兩端向南伸出,西為平面接近方形的兩層輔樓,東為樓廊,窄而長,下為西花園之過道。與主樓形成凹字形。上層置回紋欄桿裙板和半窗,下層間置長窗、半窗。西花園環(huán)境幽雅寧靜,具蘇州書齋花園的特色。
1884年,沈秉成奉詔復(fù)出任官他省,全家隨往。1895年,沈秉成至蘇州治病,醫(yī)治無效,卒于耦園。此后園內(nèi)日漸破落,散為民居。存留下來的耦園,為后來按照歷史資料重建的。
蘇州耦園