發(fā)布時間:2025-05-16 01:00:47
儀仗扇
扇子在我國已有三、四千年的歷史。關于扇的起源,最早應是晉人崔豹《古今注》中提到的“舜作五明扇”,“殷高宗有雉尾扇”。這種長柄大扇,并非用來納涼,而是由侍者手執(zhí),為帝王王后障風蔽日所用,以后成為一種儀仗,所以又叫“儀仗扇”。在今天的古裝戲中,經(jīng)??梢钥吹教O(jiān)或?qū)m女,手執(zhí)長竿羽扇,站在帝王后側(cè)作遮護狀的場面。這種扇子作為宮廷儀仗,十分富麗堂皇。在敦煌壁畫上,可以見到使用這類“儀仗扇”的生動畫面。
到了商代,“儀仗扇”在達官貴人中也頗為流行。他們所乘坐的華麗馬車上,往往插上一柄這種傘形大扇,以顯示自己的威風和富有。雖說那時的扇子,不直接用作扇風納涼,但畢竟和后來的手搖扇有密切的淵源關系,所以可稱作扇子的始祖。
到了西周時期,扇子開始有了扇風納涼的作用。據(jù)王子年《拾遺記》記載,周昭王時,涂修國獻青鳳、丹鵲兩種名貴的珍禽。盛夏時,周昭王派人用其翅、尾,制成“游飄”、“條融”、“兮光”、“仄影”四把名扇,讓宮女為他扇風,結(jié)果,“輕風四散,冷然自涼”,深受他的喜愛。